
美國方面近日宣布,將從2025年8月1日起,對所有進口精煉銅產品加征50%的額外關稅。
此舉延續了此前針對鋼鐵和鋁產品實施的關稅策略,旨在推動本土銅產業的復蘇與擴張。銅作為現代工業體系中的關鍵原材料,廣泛應用于電子設備、航空航天、軍工制造以及新能源電池等多個重要領域,尤其在美國國防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。
同一天,美國財政部下屬的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(OFAC)還以“協助伊朗石油出口”為由,將18家中國企業列入特別指定國民清單(SDN),實施全面經濟制裁。這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于中美貿易關系緊張的擔憂。
據相關機構預測,隨著新關稅政策落地,到今年8月,美國買家每噸銅的成本可能高達15000美元,而其他地區的采購成本則維持在約10000美元左右,差距顯著擴大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國本身并非銅資源的主要生產國,其國內使用的精煉銅近半依賴進口,其中智利、加拿大和墨西哥是主要供應來源。分析人士指出,如此高的進口稅雖然意圖扶持本國產業,但也可能給下游制造業帶來沉重負擔,尤其是在當前全球供應鏈高度整合的背景下。
此外,根據美國商務部此前啟動的第232條調查結果,未來還將考慮對藥品、半導體及部分基礎金屬等戰略物資加征關稅,其中某些藥品類別的潛在稅率甚至可能達到200%。這意味著,美國在貿易保護主義道路上的腳步仍在繼續。
此次銅關稅政策的出臺,不僅影響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走向,也再次引發關于國際貿易壁壘及其對產業鏈上下游沖擊的廣泛討論。